A. 小鷿鷈
B. 紅冠水雞
C. 小白鷺
D. 蒼鷺
E. 斑龜
F. 臺灣竹雞
G. 小彎嘴
H. 斯文豪氏攀蜥
I. 紅尾伯勞
小型沼塘性水鳥,喜歡營巢在叢生的蘆葦、燈心草、香蒲等地,身體後端圓潤狀,沒有突出之尾羽。食物以水中的小生物為主,擅長潛水,欲飛時,需於水面助跑才能起飛。飛行時,頸、腳伸直,成直線飛行。夏羽(繁殖羽,在繁殖時期所呈現的羽色,通常要吸引異性,因此羽色較為鮮明而醒目):嘴短尖黑色,基部黃色,頭、後頸、背部為黑色,頰、頸側為紅褐色,胸、腹皆為褐色。冬羽(非繁殖羽,完成繁殖工作之後,則換另一身的素裝,以逃避掠食者的耳目):嘴黃色,紅褐色處轉為淡灰褐色。
成鳥的嘴喙呈紅黃色;腳黃色,基部紅色;全身黑色,體背略帶黑褐色,體側具白斑,尾下覆羽具醒目白斑。善於游泳,不善飛行,飛行時須助跑。有巢邊幫手的習性:在第一代的兄姊長大後,仍然會留在族群裡幫忙餵食第二代的弟妹幼鳥而達到分擔孵育的工作。
全身雪白,嘴喙及腳呈黑色,腳趾黃至黃綠色,腳及頸部很細長,頸部呈現優美的S型。在夏季繁殖期時,頭部的後方會長出2-3根長的飾羽,冬季則無美麗的頭部飾羽。以魚蝦為主食,在水中覓食時會單腳站立,並用另一隻腳翻攪水面,將底棲生物驚起再加以捕食。
身材比大白鷺還要再大一點,為臺灣鷺科鳥類中體型最大,全身羽色大致為灰色,嘴、腳呈黃褐色,頭白色、兩側則有黑色飾羽,前頸數條黑色縱線,頸甚長、灰白色,飛羽黑色。飛行時頸部縮成S型,型態緩慢而優雅,覓食時,則常常站在同一個地點上,一動也不動的,等待著粗心的小魚兒自動送上門來,生性機警不易接近。
為臺灣原生種、體型最大的淡水龜,綽號很多,又稱花龜、長尾龜、臺灣龜、珍珠龜、梅花龜。性格溫馴的牠,頭部、四足及尾部佈滿黃綠色的縱走斑紋;背甲呈棕黑或暗褐色,背甲的盾片具有3條不連續稜脊。腹甲有暗色圓形斑紋,側緣則有黑色圓斑。善於游泳,棲息在水流較緩的河川、池塘或沼澤中。雜食性,以無脊椎動物為食,也會吃岸邊植物的嫩葉、花、果實。
為臺灣特有種,體型圓胖,大致為褐灰色,喉下栗色;下胸至尾下呈褐色,其上有半月形的棕色斑紋。地棲性,善於行走,飛行能力不佳,食性以植物種子、嫩葉、漿果及土中小蟲為食。多以小群在地面上活動,如突遇驚擾則快速走入濃密叢藪藏匿,或短距離飛翔後降落沒入草叢中。夜棲於不甚高的橫枝上,數隻靠在一起睡覺,晨昏期間常聞其高亢而連續的「雞狗乖—雞狗乖—」鳴叫聲,雌雄個體的叫聲不同,雌鳥叫聲大多伴隨著雄鳥的叫聲而發出。
中型畫眉鳥,為臺灣特有種。嘴長,向下彎。頭部主要為白色,但頭頂、過眼線為黑色,上胸有黑色縱紋,其餘全身大致為粟褐色。不善飛行,多單獨或小群出現,喜於濃密樹上、草叢間活動,主要食物為昆蟲、種子、果實。以前鄉村為防風防盜,植刺竹為籬,小彎嘴喜棲息於其下,所以有「竹腳花眉」的俗稱。因為個性謹慎,所以如果群體要飛出草叢時會探頭探腦的觀察一番後再逐隻行動,形成「排隊過馬路」的有趣現象。
為臺灣特有種,棲息環境以樹林邊緣為主,或是樹叢旁的小徑、大樹樹幹上。其領域行為明顯,當發現有動物接近時,便會將喉部擴張,同時喉部的白斑也因喉部顏色變暗而更加顯著,並藉由持續做出伏地挺身的威嚇動作來宣示領域。日行性,夜晚時會趴於葉面上休息。主要以昆蟲或是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紅尾伯勞是臺灣過境鳥類中相當出名的一種。體背紅褐色、腹部呈淡黃褐,有顯著的粗黑過眼帶及白色眉斑。嘴短、略尖、往下勾,類似鷹嘴。為冬候鳥,嘴粗短有力,腳強壯、爪銳利。以昆蟲、爬蟲類、小型動物為主食。多單獨停棲於突出之枝頭木樁上,有將剩餘食物串掛於枝頭上之行為。早期部份民眾以為候鳥會危害農作物,而對過境候鳥進行大量捕殺,事實上,紅尾伯勞是捕食蝗蟲等危害農作物害蟲的益鳥,其壽命更可長達4年以上。